上海市政协常委金江波:把艺术与公众的距离拉得更近
▲ 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 金江波社区是创新实施社会治理的支点,也是社会美育的现实落点。将社区打造成有温度的公共空间,是提升城市人文生活品质、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
推动美育进社区,让艺术参与社区文化生态建设,构筑多元化的公共美育平台,赋能社区公共服务,日益受到重视,很多地方开展了有益实践。像北京,在老城胡同片区实施了一系列社区营造活动,通过专业人士与居民一起设计建造多座“微花园”,如“史家胡同微花园”、崇雍大街“街区微花园”等,让“微花园”作为绿色微更新的治理途径,在美化社区环境的同时,促进大众参与公共空间的共创共享,用生活美学影响社区居民生活方式,以治理精度提升社会温度。像上海,2015年起持续推进“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以“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为理念,以城市街道为主要实践空间,在几十个社区以艺术化的形式开展了老旧小区更新、儿童活动空间营造、街区慢行和游憩空间建设等项目。活动通过设计工作坊、艺术工作营、居民讲堂、儿童美育等互动参与方式,将“15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过程搬到现场,全面建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与美相遇。
(资料图)
“以人为中心”的新时代美育,在真、善、美之间架起桥梁,为创新发展提供原生动力。形式多元的社区美育,打通区域间的壁垒,让居民都有可能成为美的学习者、传播者、创造者、生产者、消费者。例如,四川美术学院与重庆市高新区虎溪街道协作,在社区持续开展课程教学、特色美育工作坊、品牌展览、各类研讨会等活动,在艺术家与居民共创共享中增强居民与艺术、与社区的情感联结。上海市静安区有些街道实施“幸福家园、宜居社区”行动计划,邀请青年设计师、艺术家开展了“居民楼宇画廊”“绿地创意小品”“社区手工创意节”等青年创意艺术季计划,鼓励居民从参观者变成参与者,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刘海粟美术馆发起了“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相继建设了多座社区美术馆,探索空间改造、艺术创意与社区互动有机融合,打造“无墙美术馆”。这些社区美育活动,通过有温度的艺术设计创建了“美美与共”的城市创意人文空间,力图将社区建设成为一座大美育课堂,引导社会形成向上向善向美的风尚。超越时间、空间随时随地与美邂逅,美的社区、美的生活成为城市品格最好的诠释。
不仅在城市,越来越多美术工作者、设计师让美育下沉到乡村,以生动的艺术实践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在山西省和顺县许村,艺术家与村民共同改造、修复老房旧屋,举办不同主题的艺术节,让乡村重焕生机。在甘肃省秦安县石节子村,艺术家将整个村庄视为一座无墙、无边界的美术馆,在村庄开展百余场艺术活动,创作了各类公共艺术作品,让乡村生活与艺术创作互融共生。在浙江省松阳县,经过艺术改造后的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赋能乡村旅游发展。这些艺术实践,都在全面深耕乡土文化中,用艺术的方式助力乡村实现“精神富有”,探索乡村与城市连接新途径,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推进全民美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社区是通往和构建社会美育的桥梁与重要路径。作为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创新思路、活用资源,以丰富的社会美育实践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
原创:政协头条
作者:金江波
原标题:《上海市政协常委金江波:把艺术与公众的距离拉得更近》
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关键词:
相关阅读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