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型颈椎病“初认识”
颈型颈椎病“初认识”
撰文 【股骨头坏死】微信公众号
编辑 保健君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山大,
“颈肩腰背痛”这些不速之客,
悄然走进了我们生活和工作,
并有时占据了首要地位,
“个中滋味”我们多数人都有体味。
今天,我们先认识、了解一下“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大家族中的一员,也称局部型颈椎病,具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影像学无椎间隙狭窄等明显退行性改变,但颈椎生理曲线改变,椎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
相对来说,“颈型颈椎病”发病较早,影响人群数量最多,受累人群年龄跨度最大,罹患时间长度最长,但总体而言,可防、可控、可缓解,预后较好。
颈型颈椎病“病因”
“颈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不少患者以“落枕”的形式来就诊多由着凉受风、枕头不合适、睡姿不当等诱发,实际以久坐(开车、办公室、伏案工作等),颈部长时间单一姿势或姿势不良,导致颈肌慢性劳损、颈项部软组织不平衡为主要因素,并伴随颈椎关节失稳,从而诱发一系列症状与体征。
慢性劳损
工作姿势不当
“低头族”
扭伤、拉伤等
年龄因素
精神因素
颈型颈椎病“表现”
1 、颈部症状
颈部不适感:颈部疼痛、颈部酸胀、颈部发僵,活动或者按摩后好转;晨起、劳累、着凉或受风后加重。
颈部活动受限:活动时自觉“嘎嘎”响声,肌肉“板、僵”发板、僵硬,活动时不灵活。
颈项部压痛:局部触摸肌肉“发硬”,压迫酸胀感明显,但自觉按压后“舒服”。
2 、肩部症状
肩部沉重感,自觉“提肩”活动费力,局部酸胀感,按压后舒适感油然而生,肩部肌肉软组织紧张,有时疼痛剧烈,甚至自觉双上肢“串、麻”,卧床或倚靠某处后减轻。
3 、背部症状
肩背部肌肉发紧、发僵,局部压痛点,活动后或者按压后好转、舒适,症状与肩部相似。
4、头部症状
有时感觉半边头部或者整个头皮部发紧,闷痛不舒服,单纯休息后缓解不明显。
颈型颈椎病“检查”
颈椎X线检查
正位:轻度增生退变,并随年龄增长程度加重,出现椎体缘、Luschka关节及小关节等增生。
侧位:颈椎生理曲度减弱、变直,甚至反曲等。
斜位:椎间孔增生、狭窄等。
过伸过屈位:颈椎稳定性不良。
颈椎CT/MRI检查
多提示不同程度退变,伴随间盘及椎管病变。
颈型颈椎病“防治”
预防颈椎病的发生,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保持良好的坐姿或者体位。
久坐后适度锻炼,如颈椎保健操。
通过颈椎运动,避免肌疲劳、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适当休息,避免睡眠不足。
改变用枕习惯,避免过高/过低。
仰卧者枕头高度为自己一个拳头的高度即可
侧卧者枕头高度为自己一个半拳头的高度为宜
积极锻炼,增加颈椎稳定性及全身肌肉协调性。
颈椎病治疗:
适度活动,必要时颈托固定;
理疗:声、光、电、热、磁等理疗形式均可,注意避免损伤皮肤。
推拿按摩:需要咨询专业人员,由专业人员操作。
外用药物:药膏、膏药,避免皮肤过敏。
口服药物: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肌松药、营养神经药物等
文章转载自【股骨头坏死】微信公众号
专家简介
孙伟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冲击波医学负责人、骨坏死专业组组长。国际骨坏死与骨循环协会(ARCO)资深会员,国际医学冲击波学会(ISMST)顾问委员会亚洲唯一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委员会骨循环与骨坏死委员会主任委员、冲击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体外冲击波治疗骨科疾病特别是骨坏死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主持和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卫生部部属临床重点学科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20余篇、国外SCI杂志发表50余篇,主编及参编骨科专著10余部,获中华医学奖二等奖。
关键词:
相关阅读
- 12-24
- 12-24
最近更新
- 04-23
- 04-23
- 04-23
- 04-23
- 04-23
- 04-23
- 04-23
- 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