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新一代可穿戴变色传感器的挑战与机遇
鉴于此,西安交通大学徐峰教授团队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以为题发表综述。总结了一系列可以在温度、pH、光和电场等因素刺激下变色的材料,以及将其集成在可穿戴表皮传感器上,作为健康监测的应用。生理信号通常分为三个部分,即物理信号、电生理信号和化学信号,三种信号与健康状况高度相关,也可以集成到一个单一平台中进行多生理信号监测。此外,还对这些变色可穿戴监测设备的制备、最新进展及应用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最后,提出了新一代可穿戴设备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设计策略
将多个传感元件与不同结构(例如1D、2D、3D)相结合是可穿戴变色传感领域需要高度关注的设计理念。基于这些结构设计,探索相关传感部件和基底材料,通过简便的制作步骤实现对皮肤生理信号的高灵敏度监测,开发出新型可穿戴变色传感器。未来的智能健康监测平台将升级为“一个系统=多个结果”,对多个生理信号同时监测,全面了解身体健康状况。
挑战与展望
总体而言,可穿戴变色传感器仍然面临挑战,例如生物相容性、粘附性、拉伸性和柔韧性、长期稳定监测和灵敏度。除此之外,未来的工作还需要关注集成、感知、隐私保护和无干扰视觉呈现等。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得出结论,可穿戴变色传感器已经有足够的检测灵敏度、生物相容性和多功能性,在健康监测中的应用方面已经有了显著成就。在过去的十年中,新型变色材料取得了长足进展。尽管前景广阔,但目前可穿戴变色传感器尚未抓住巨大的市场机会,因为它们在灵敏度、特异性、可重复使用性和耐用性仍然有待提高。我们相信,通过变色方式可实现非侵入性和长期连续监测的最终目标,为新一代可穿戴传感器开拓新天地。
该论文由西安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牛津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及西安医学院的通力协作下完成。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生命学院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所韩斐助理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徐峰教授为通讯作者,论文第一单位为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的资助。
主要研究人员
韩斐,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助理教授。2013年获得兰州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学位,2017年取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学位,导师为ACS Sensors主编Justin Gooding教授。2020年,入选中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并先后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响应型高分子复合材料、变色材料、仿生基粘附水凝胶、可穿戴传感器及防伪标签等。
徐峰,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博导。先后于2001年和2004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及工业工程专业双学士学位和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取得剑桥大学工程学博士学位。2008-2011年在哈佛医学院/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健康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Harvard-MIT Health Scienceand Technology Institute)任博士后、研究员,2007年与卢天健教授创建并担任西安交通大学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中心(XJTU BEBC)主任。2011年8月全职回国,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先后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支持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研方面,通过开发前沿生物材料和先进微纳生物制造技术并建立多尺度多场数理模型,提出并拓展了多尺度的生物热-力-电耦合行为理论和实验研究体系,并将成果应用于药物筛选、疾病诊治和航天医学等生物医学领域,为公共卫生领域制定干预措施供了多元化新思路。H-index为73,文章引用次数大于21000,在2020/2021年度,被评为全球前2%科学家;2021年,被评为Clarivate高被引研究人员。
关键词: 表皮 表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可以修复疤痕吗 表皮角质化 表皮囊肿 表皮生长因子修复凹陷疤痕 表皮层分为5层分别是 表皮分为哪5层 表皮通过时间 表皮层 表皮葡萄球菌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3